1、三国志正式版攻略
急速通关法:一开始点随(随机),系统自动帮你找人,诸葛亮是必须的,没有的话,点右键——点后 退,然后迅速的点右键,再点快进。这样反复来,直到有诸葛亮后,点击军事,鼠标放到人物的身上,就 会有介绍。然后右键——返回,再点随,然后再回去,不过次数不要太多。主要的有:关羽、诸葛亮、周 瑜、张飞就行了。把税收调到十成,然后征兵,人数到达就行了,然后疯狂练兵,士气要到 以上!一到两个月后,开始进攻孙权:主将关羽;副将周瑜;偏将张飞;军师诸葛亮。用火攻,下城 池很快。要先下右面的第一个州,随后孙权。本人的顺序是孙权——曹操——张角——袁绍——董 卓。还有我要说的是攻有主人的城池的时候会有人要单挑,不过主将如果是关羽的话,定会将对方斩于 马下!但董卓的吕布会杀掉关羽。点确定接受单挑;点取消不接受单挑。 完美通关法:开始先疯狂的练兵和开仓放粮,民忠到了成。 这样的话,每月黄金增加大约多(具体的因人而异),然后就花黄金举办文辨武斗大赛,有可能 招来赵云、马超、华佗、典、半瓶醋等极品人才(你可能会问:半瓶醋的属性是全,它怎么是极品人才 呢?很简单,先让他当丞相,然后各项指数就了,这时候让他当什么都行了)。一定要在初期招来赵 云,让他教刘禅,这样刘禅一出来武力至少(因人而异),本人是武力。然后就是练兵攻城了!一 个月最多可以发动次战争(本人灭了年2月结束。
2、法正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法正为何受刘备信任
法正(年年),字孝直,扶风郡(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 法正主要的功绩就是辅助刘备夺取益州、汉中。 刘备占据益州后,急需与蜀中大族豪强结纳关系,因此群下劝刘备迎娶刘璋旧将吴壹之妹吴氏,但吴氏是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刘备认为自己与刘瑁同族,这么做有违礼法。 法正进谏道:“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晋文公逃难到秦国时曾娶了亲侄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嬴。法正认为晋文公尚且可以娶亲侄之妻而未遭到礼法的抨击,何况于刘备与刘瑁之间还不是亲戚关系。刘备遂纳吴氏为夫人。其后刘备赐予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作为诸将中最高赏赐。 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又命法正与军师将军诸葛亮、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兴业将军李严五人一起制定《蜀科》,改变刘璋治下益州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然而法正虽然擅长军事谋略,但在政治谋略上稍差,但知因循守旧却不会变通。《蜀科》制定后,由于严法治蜀,击了地方豪强势力,豪强十分不满,以消极态度抵触蜀汉政权,为此,法正提出用当年汉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之事向诸葛亮进言,认为成都初定,宜“缓刑弛禁”,放宽约束。 (—),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人。东汉末年名士,本为刘璋部下,刘备入蜀时归于刘备帐下。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连哭泣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法正深受刘备信任,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的大臣,由此也可见法正地位之高,甚至盖过了关羽、张飞、庞统等人。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程昱和郭嘉。 个人资料编辑本段 至尚书令、护军将军 谥 翼侯 家族资料 高祖父 法雄 字文强 祖父 法真 字高卿 父 法衍 字季谋 子 法邈 曾效力的势力 刘璋 蜀汉 生平介绍编辑本段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郡郿(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东汉末年刘备部下重要的谋士。 建安初年,由于天下饥荒,法正与好友同郡的孟达一起入蜀依附刘璋,但刘璋不是个善于用人的人,很久之后法正才当上新都县令,之后又被任命为军议校尉。法正怀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诽谤,十分苦恼,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是好友,也觉得刘璋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常常感概自己的遭遇。 后来,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法正被任命为使者出示刘备,请刘备入蜀帮助讨伐张鲁,法正发现刘备有雄才大略,于是暗地里背叛刘璋。向刘备献策:“阁下命世英才,刘璋无明主之能,以张松为内应,夺取天府之国益州,凭借这来成就大业,易如反掌。” 诸葛亮的隆中对认为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夺取荆州和益州,法正、张松的倒戈实乃天赐良机,于是刘备应允,随即率军入蜀。刘备假意北伐张鲁,到了葭萌,张松因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决裂,向成都进军。当时,刘璋的部下谋士郑度向刘璋进谏说坚壁清野拖垮刘备。刘备知道后感到厌恶和恐惧,法正却认为刘璋不可能这个计策。刘璋虽然没有什么才能,那还算是个爱民的君主,他说:“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罢黜了郑度。进攻雒城时,刘备的谋士庞统中箭身亡,于是刘备任命法正为谋士,继续进军。年正月,法正选准时机劝刘备进攻,刘备夜袭夏侯渊,大破夏侯渊,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刘备于是占据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曹操亲征,听闻此计也感概不已。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连哭泣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法正深受刘备信任,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的大臣,由此也可见法正地位之高,甚至盖过了关羽、张飞、庞统等人。 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程昱和郭嘉,然天妒英才,法正壮年而亡,否则以刘备之英明,诸葛主内,法正主外,何愁天下不定? 简明历史传记编辑本段 法正早年投靠刘璋,但既不受重用,又受同事诽谤。在出使拜访过刘备后,暗中与张松策划拥戴刘备,并利用再次出使刘备的机会,下向刘备提出借机取蜀的计划。并在刘备征蜀过程中准确预测了刘璋不会采用郑度之计。建安十九年刘备成功取蜀,法正被赐予高位,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建安二十二年(2年),法正分析形势,鼓动刘备进攻汉中,并建奇策斩杀夏侯渊。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法正被任命为汉中国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的奇谋妙策,诸葛亮也为之惊奇。 简明演义传记编辑本段 法正是贤士法真孙子,张松之友。原为刘璋部属,与张松、孟达合谋献益州给刘备。在涪城大会上,与庞统一起策划刺杀刘璋的计划。伐蜀成功后,曾与诸葛亮讨论治法之事。后来任蜀郡太守时公报仇,听闻诸葛亮向他人的解释后有所收敛。曹刘争汉中时,说服刘备亲征,又受诸葛亮之命助黄忠斩杀夏侯渊。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法正被任命为尚书令。 法正的历史评价编辑本段 曹操: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华阳国志》) 孙盛:正务眩惑之术,违贵尚之风,譬之郭隗,非其伦矣。(《三国志——法正传》注引孙盛评) 陈寿: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三国志—庞统法正传第七评》) 杨戏:翼侯良谋,料世兴衰,委质于主,是训是谘,暂思经算,睹事知机。——赞法孝直 (《季汉辅臣赞》) 诸葛亮: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三国志——法正传》) 陈寿: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三国志——法正传》) 法正与刘备编辑本段 据说,汉中之战一次刘备与曹操交锋时,刘备处于劣势,但刘备仍然亲冒箭矢,不肯撤退,法正心生一计,亲自上前为刘备挡箭,刘备说:“孝直避箭。”法正回答:“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于是刘备才撤退。 法正死后,章武年(年),刘备兴兵伐吴,次年六月大败于吴国的陆逊,诸葛亮感概:“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意思是说如果法正还活着,必定能劝阻刘备东征,即使出征,也不会战败而归。 法正不仅有谋略,而且能在关键时候纠正和劝说主公,可谓良臣,而刘备也能虚心接受法正的意见,此等君臣之情,堪与曹公和郭嘉媲美。 刘备眼中的法正编辑本段 提起刘备手下的第一谋士.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诸葛亮.其实当时诸葛亮主要管理内政和筹措粮草,在刘备身边为其出谋划策的是法正,刘备对他的信用程度甚至超过了诸葛亮,三国志记载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可见他当时的地位.下面我引用了彭氏军史里对法正的评价: 因为刘封、孟达不发救兵,关羽被东吴擒杀。刘备听从诸葛亮之计,欲擒故纵,先调刘封守绵阳;孟达机警,与申耽、申仪商议:“我与法孝直同有功于汉中王;今孝直已死,而汉中王忘我前功,乃欲见害,为之奈何?”在申氏兄弟的唆使下,孟达反水,将上庸献予曹魏,并祸及并导致刘封被杀。诸葛亮的这一计策加大了西蜀在失去了关羽和荆州以后的损失。法正若在这一切是否还会发生?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东)人,名门之后。其祖父法真“玄德先生”,是东汉末的名士;其父法衍是东汉末的司徒椽、廷尉左监。东汉末民不聊生,刀兵四起,富饶闭塞的西川成了躲避战火的避难所。法正和好友孟达入蜀投靠刘璋(难怪孟达有此一说),但刘璋昏庸不识才。仅委任法正为县令,法正的缺点是品行不怎么样,所以刘璋以后干脆不予任命。法正这段时间很不得志。后来法正和益州别驾张松成了好友,在张松的极力举荐下,法正才获刘璋委派出使刘备的工作。法正正是利用这次出使的机会结识一代枭雄刘备。 法正和张松决心共同帮助刘备入主西川,后来孟达也加入进来,于是就有了《三国演义》中有名的“张松献地图”的故事。法、张一直苦于没有机会,直到建安十六年(2) ,曹操欲取汉中,刘璋为防范曹操大军祸害益州,再次派遣法正为使者去见刘备。法正暗中向刘备献计,鼓动游说刘备夺取西川以成就王霸大业。而收取两川以做为图取王霸的根据地正是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设计好,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刘备即率步兵数万人由水道入蜀,留诸葛亮、关羽驻守荆州。 当刘备围攻雒城将近一年的时间,法正曾写信给刘璋劝降,虽然刘璋没有立即接受,但是雒城被攻破,刘备进军包围成都,只有几十天,城中尚有精兵三万,谷币还可以支持一年,吏民均愿意死战的情况下,刘璋却开城投降了,这不能不说刘璋是考虑了法正的劝降信作出的选择。刘备于十九年夺取益州。从此摆脱困境,奠定了鼎峙的基础。 法正任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法正最大功绩是在献计取汉中。当时曹操击败张鲁占领了汉中,法正目光敏锐地看到汉中对于蜀汉的重要性暨夺取汉中的可能性。 他分析指出曹操降伏张鲁后,没有趁胜夺取巴蜀,而是留夏侯渊、张郃二将守汉中,曹操自己北还是迫不得已,可见取汉中机不可失;另外曹操留守的夏侯渊、张郃的才能难堪镇守汉中的大任。 夏侯渊、张郃是有勇无谋的煞将,曹操手下能独挡一面的大将有张辽、曹仁、于禁、曹休、司马懿、曹彰等,可见曹操在用人方面的不当,利用这么难得的机会,主公亲统大军前往征讨,一定能击败曹军。 而且夺取汉中有三点好处:① 能击败曹军,得到东汉王室的褒奖和欢心。 ② 占领汉中后可以蚕食雍州、凉州,开疆拓土。③ 占领汉中可以巩固益州,是立国的根本。 正是在法正极力主张下,建安二十二年,刘备拒绝谋士周群等劝阻,毅然进兵汉中。在具体的指挥战斗中,法正的出谋划策又起了重要作用,法正协助老黄忠斩夏侯渊的故事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法正的计谋击破夏侯渊军,使他的对手曹操都为之叹服,诸葛亮也常常为法正的智慧和计谋所折服。刘备夺取汉中,其兴汉的大业才真正达到了顶峰。 刘备即位汉中王时,就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可惜法正命薄,年仅四十五岁就死了。刘备为法正的死累日痛哭。刘备后来追封法正为翼侯,赐爵于其子孙。 《三国志》记载,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刘备不听诸葛亮及群臣的劝谏,一意孤行,起兵东征东吴。彝陵惨败后,诸葛亮慨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东行也;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段话反映了历史上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才干要远胜过诸葛亮,一代妖相诸葛孔明心比天高,曾自比管仲乐毅,放眼天下,大有高手寂寞之感。可也不得不叹息法正不在的遗憾。 三国志里还有一个相关的故事:有一次,刘备和曹操作战,形势非常不利,后退是最佳的选择,但刘备大怒不肯后退,没有谁敢劝说。这时候,箭若飞蝗。法正于是站到刘备的前面,刘备说:“孝直避箭。”法正说:“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刘备只得说“孝直,我和你一起走。”于是撤退了。蜀郡太守许靖〔许邵之堂弟〕原本不为刘备所喜爱,在法正的劝说下,刘备厚待许靖,封许靖为太傅。可见,刘备对法正的意见是相当尊重的。 陈寿对法正的评价是法正堪比曹操麾下最优秀的谋士程昱、郭嘉。法正的早逝给蜀汉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法正若在,孟达就不用担心刘备会加害自己而反叛,上庸这么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就不会落到曹魏手里,也就不存在刘备甚怒之下斩掉虎将刘封;法正若在,也许他真能阻止刘备的东征,即使东征,以法正的才华,是不会让刘备犯下在彝陵那样的低级错误,而导致惨败;三国鼎立最终局面会是怎样呢?法正若在…… ” 法正:蜀汉的‘郭嘉’编辑本段 魏国的谋士郭嘉足智多谋,深为今人所佩服。所以常常有人问:“谁最像郭嘉?”那么我也问大家一下:“蜀国的‘郭嘉’是谁?”我个人喜好比较倾向庞统,但事实恐怕是法正。且先不说战绩,就说死后。郭嘉死后,曹操不久 ,退兵时长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法正死后,刘备也 ,诸葛亮也悲痛地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如果法正还活着,就能制止主公,让他不要东征;就算东征,也不会输的这么惨败)。”简直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郭奉孝劝曹操北征乌丸,能够胜利,是因为他对人的了解;法正大败夏侯渊,也正是法正对人的了解。 还让人惊讶的是,《三国志》中也都记录勒他们的缺点。郭奉孝不治行检、法孝直滥用权力,就如《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一般,英雄也有英雄病,但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个‘人’,有优点有缺点的人,比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也许更表现的像‘人’吧。 而且法正也算是英年早逝。 故某以为蜀国的郭嘉,大概是法正吧。
3、法正究竟有哪些谋略?居然比诸葛亮这个跟了刘备几十年的人还要多,法正才干几年而已
刘备后期事业分为三步:一是取荆州,二是取西蜀,三是取汉中。其中,取荆州功在诸葛亮,取西蜀功在庞统、法正,取汉中功在法正、黄权。 就法正而言,入西蜀的时候,首先他向刘备提出入川取蜀。刘备在葭萌关的时候,刘璋身边有人说断刘备之粮而灭之,使刘备大惧,但是法正说这个计策刘璋不可能用。最后果如法正所言。 而后来,在取汉中的时候,法正是当时刘备的总参谋长。从战略来看,曹操灭张鲁,威胁西蜀。当时黄权从防御的角度,认为汉中丢失,西蜀的门户洞开,非常危险,应该进兵争夺汉中;而法正进一步提出,如果夺得汉中,退可以守住西蜀,进可以蚕食关中、陇右,进而进取中原。从战术来看,法正直接部署了战争的作战计划,而最后黄忠斩夏侯渊那场战役,是法正直接指挥的。 诸葛亮是丞相之才,比之萧何;法正是谋略之才,比之张良。用《三国志》原话,就是“诸葛亮为肱股,法正为谋主”。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几乎刘备所有的政治、军事活动,都有诸葛亮的出谋画策,所有的战役都离不开诸葛亮的参谋。他智计多端,料事如神,刘备无不言听计从。关、张之辈开始是嫉妒、吃醋,后来就变成服服帖帖地接受领导了。但我们查阅史书,在刘备的有生之年,诸葛亮在军事上多是靠边站的,对刘备并没有起到郭嘉对曹操那样的作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去见孙权,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形成,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以后就跟随在周瑜水军的后面,回到了刘备的驻地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三国演义》上所写的那些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情节,都是小说家之言,并不是史实。火烧战船是周瑜和黄盖谋划的,并没有诸葛亮参与谋划。 当然,刘备方面作为联军组成部分,也配合作战了,但我们在史书上并没有见到诸葛亮提出过什么奇谋佳策。接下来诸葛亮和赵云随刘备出征荆州南部四郡。因为这四郡原为刘表的地盘,又有被刘备推举为荆州刺史的刘表的儿子刘琦的文书,进军出奇地顺利,几乎是兵不血刃,四郡皆降。这时诸葛亮才第一次有了职,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督管零陵、桂阳、长沙三郡(郡治分别为今湖南永州、郴州、长沙等市,诸葛亮住在临烝,今湘南衡阳市东),一住就是二三年。 建安十六年(公2),刘备进川,把庞统、法正带去当参谋,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留守荆州。只是到了取蜀战争的后期,才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川,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参谋作用。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法正若是活着,就能制止主上,让他不要东征;即或还是要东征,也必然不会败仗的。)” (《三国志·法正传》)可见刘备在军事上所信任和依靠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如果非要从刘备集团中拿出一个人和郭嘉相比的话,那并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 首先 法正献计,游说刘备夺取西川以成就大业 ,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吻合。 其次 献计为刘备取得汉中,取得汉中后可以蚕食雍州、凉州,开疆拓土,又可以巩固益州,使刘备有了立足之地。 再次 定军山一战法正用计谋协助老黄忠斩杀夏侯渊 首先 法正献计,游说刘备夺取西川以成就大业 ,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吻合。 其次 献计为刘备取得汉中,取得汉中后可以蚕食雍州、凉州,开疆拓土,又可以巩固益州,使刘备有了立足之地。 再次 定军山一战法正用计谋协助老黄忠斩杀夏侯渊。 从这三点,就可以看出法正的才华,有谋略 目光长远 ,无论战略战术都极其老到。 而诸葛亮 并不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 多智近乎妖,他的长处在于内政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人才的选拔。